淺析我國垃圾分類的典型模式及發展
瀏覽數量: 84 作者: 恩小帥 發布時間: 2019-07-12 來源: 本站
["wechat","weibo","qzone","douban","email"]
前言: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垃圾產生量也不斷增加。垃圾分類能夠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末端處置的安全性,是垃圾進行“三化”處理的前提。
2016年3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雖然我國已在垃圾分類領域開展了大量的探索,但從參與率和正確投放度以及資源化等方面來看,仍與國外先進城市有較大差距。且垃圾分類工作推進緩慢,收效甚微。有學者指出,我國各大城市在垃圾分類的實施中均遇到了很多的困難。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行業發展報告(2013)》中指出,上海除了部分示范小區外,大多數小區的正確投放率只有10%~20%,廣州約為30%,南京約為20%。很多試點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仍然依靠保潔員的二次分揀,垃圾分類的效果不明顯。綜合分析,造成我國垃圾分類進展緩慢的原因主要分成以下幾個方面。
(一)垃圾分類引導和宣傳力度不夠
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尚未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多數市民不了解垃圾分類的必要性,也不知道垃圾該如何分類。盡管有的市民已經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了垃圾分類工作,但由于缺乏對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的了解,很多人還不知道具體如何分類,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也難以在短期內改變,市民真正投入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人數還有限。
(二)垃圾分類系統建設和運行體系有待完善
目前國內城市垃圾分類的系統建設和運行系統還不完善,垃圾分類回收執行情況不容樂觀,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意識還有待加強。部分居民小區設置的分類投放垃圾箱形同虛設,混裝垃圾、混合收集、混合運輸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垃圾運輸體系與資源再生企業、末端處理處置設施尚未形成直接的供求關系,分類出來的垃圾沒有合適的處理方式。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有害垃圾也沒有相應的收集處理辦法,大量的廢電池、廢舊熒光燈管收集后如何處置及處置的費用來源尚未明確。
(三)現有垃圾分類模式和體系還有待完善
目前國內城市的垃圾分類在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如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機物垃圾和無機垃圾、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干垃圾和濕垃圾等,名稱復雜的垃圾分類體系給市民的投放造成了困擾。小編在很多試點小區看到,“其他垃圾”收集桶有很多可回收物便把可回收垃圾也扔進“其他垃圾”桶。
綜上所述,要想做好垃圾分類,必須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解決居民參與率低的問題;
2.解決垃圾分類之后的去向問題;
3.解決垃圾分類的精細化管理難題。
最近兩年,垃圾分類工作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面對垃圾圍城,全國各省市、區縣、單位聯合企業在推進垃圾分類減量中,探索出了很多好經驗好做法。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國目前主要的幾種垃圾分類模式:
01二次分揀模式
生活垃圾二次分揀,就是依靠分類指導員的雙手,將小區綠色廚余桶中的非廚余垃圾挑揀出來。簡而言之,就是讓分類指導員變成垃圾分揀員去代替居民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進行垃圾分類打包,垃圾分類破碎。

簡析:
1.二次分揀模式的參與主體是分類指導員,居民其實還是沒有真正地參與進來,所以它解決不了居民參與率低的問題;要讓居民真正地參與垃圾分類,從根本上還是要讓他們從源頭開始做好分類;
2.二次分揀的對象是廚余垃圾,像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其他垃圾,分類指導員們都不分揀,所以沒有真正地達到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3.此模式操作簡單,方法原始,更談不上精細化管理運營。因此靠“二次分揀”支撐的垃圾分類是走不長遠的。
02積分兌換模式
這是近兩年興起的一種模式,目前比較普遍,相比二次分揀有一定的改良和進步。居民通過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注冊賬戶,投遞垃圾后賬戶可獲得積分獎勵,積分可用來兌換日常生活用品。上海市推行的“綠色賬戶”干濕分類激勵機制就是這種。類似的模式還有“環保檔案”,“綠色銀行”等。

簡析:
1.發積分卡。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老年人參與垃圾分類不便利的問題,提高了垃圾分類參與的便利性,但積分可兌換的商品價值低,降低了居民積極參與的熱情;
2.缺少正規的后端加工利用鏈條來承接前端的資源回收,做到低值資源有出路、可監管;
3.仍然是粗放型管理,也無法達到解決垃圾分類的精細化管理標準。
03智能回收柜模式
相對于前兩種模式,智能回收柜有實體,便于宣傳,但形式大于實際意義,而且它還是沒有解決做好垃圾分類的關鍵問題。

簡析:
1.目前參與垃圾分類的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回收柜老年人不會用,年輕人會用但不參與。還是無法解決居民參與度的問題;
2.智能回收柜只收有價值的可回收物,而有價值的可回收物在生活垃圾總量中占比不到20%,且不能對生活垃圾中占比更高的廚余垃圾進行減量,沒有真正地解決垃圾分類的減量化問題;
3.可回收柜的柜口極小,只能收小件規則物,每種類別柜體儲存空間有限,需大量人員頻繁開柜收運,運營成本極高;
4.回收柜占地面積大,成本高昂,施工、水、電、進駐費及維護管理成本也非常高,特別是在北京上海這種寸土寸金的一線城市,因占用社區公共空間,容易遭到業主投訴。
04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模式
它是目前垃圾分類的較新模式,運營難度比較大,資金投入較多。即將生活垃圾從源頭到中端和末端進行全流程運營管理:垃圾從產生開始,到分類收集、分類清運、分類處理,再到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每一個環節都有明確的監管,切實做到垃圾不屯留、不落地,日產日清,不交叉污染和二次污染。

簡析:
1.這種模式目前比較推崇的方法是前端干濕兩分,只分一次,方法簡單、操作便捷、便民利民,居民做得到,喜歡做,也愿意做。干垃圾免費上門回收,給予環保金獎勵,濕垃圾則鼓勵居民主動交投,給于環保積分獎勵,完美解決了居民的參與度問題;
2.分類回收員把從居民家中回收到的干垃圾運輸到分揀中心,再經過機械自動打包壓縮,分別運送到利廢企業實現資源再生循環利用,所有的有害垃圾會對接給有資質的企業進行統一無害化處理,妥善解決了垃圾分類之后的去向問題,避免了垃圾的二次污染和隨意丟棄,實現了減量與資源利用最大化;
3.通過溯源終端對每戶家庭投遞的垃圾種類及重量自動錄入云平臺系統,打造生活垃圾從前端產生、中端清運、后端處置再生利用的全流程數據鏈,實現垃圾分類源頭可溯、去向可查、風險可控、數據可知。整個過程依靠技術手段支撐,形成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長效機制,實現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綜上對比這四種模式的優缺點:

垃圾分類,知易行難,垃圾治理,任重道遠。推行普遍分類制度,形成中國特色垃圾分類經驗,這需要政府和社會一起努力,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全民參與的垃圾分類體系。總之,破解垃圾治理難題需要全面統籌,并將其提升到社會治理的高度,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方能促進生活垃圾的減量化和資源化,真正找到垃圾治理難題的破解之路。
文章轉自《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如有侵權,請聯系版主。